
10月29日,学校在新宁科学会堂召开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。辽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、主席关蓉晖,辽宁省社科联秘书长陈文胜,辽宁省社科联学会部部长郗婧,我校党委书记郭长义,校党委副书记张佩栋,学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瑞三出席大会。会议由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夏柏树主持。党委常委潘瑞、肖阳、林慧参加大会。

关蓉晖代表省社科联向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,对学校近年来在理论阐释、科研创新、社会服务、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。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、奋力开启“十五五”规划实施新征程的关键节点,希望学校继续抓住机遇,积极作为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社科动能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她提出五点希望,一是以全会精神为引领,把牢特色发展的政治方向。聚焦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中的城乡建设命题,加强对新型城镇化、绿色建筑、智慧城乡等领域的理论阐释,确保学校社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行。二是以振兴大局为靶心,彰显建筑学科的服务效能。紧扣全会提出的“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”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”等“十五五”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,对接辽宁打造新时代“六地”的目标定位,充分发挥学校优势,开展针对性、对策性研究,为辽宁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三是以交叉融合为路径,打造建大特色的学科生态。依托学校工科底蕴深厚、建筑行业特色鲜明的优势,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建筑学、土木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,重点围绕智慧城市治理、低碳建筑发展等交叉领域,培育特色研究方向,打造特色学科智能体,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,构建“工科底色+社科亮色”的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,形成具有建大辨识度的社科品牌。四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,厚植扎根实践的学术情怀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,聚焦群众在人居环境改善、老旧小区改造、社区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,让社科研究走出书斋、贴近实践。五是以自身建设为支撑,激活联学联建的组织活力。新一届社科联委员会要按照高校社科联建设要求,完善工作机制、搭建交流平台,重点打造“学术研讨+成果转化+人才培养”一体化载体。

作为学校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主席,郭长义在讲话中表示,站在新的起点上,学校社科联要继往开来,紧扣学校中心工作,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:一是深化靶向研究,打造学术高地与智库标杆。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,以建筑、土木、机械等特色学科为根基,组织跨学科力量开展前瞻性、战略性、应用性研究。围绕“人工智能+”和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,推动“工管文理”多学科交叉融合,鼓励原创性学术思想,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。同时,畅通学术研究与决策需求对接渠道,引导学者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,将社科联建设成为服务政府决策、引领行业发展的“思想库”“智囊团”,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,夯实学校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基础。二是创新融合路径,构建AI+哲社科创新生态。要以“科研治理现代化”与“科研范式创新”为双核心目标,探索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。聚焦学科特色,研发学科专属智能体,组建“社科+AI”跨学科团队,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题立项、研究实施、成果转化全流程。推动社科研究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型、组织形式向数智化升级,打造独具建大特色的哲社科创新平台,以技术赋能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,切实提升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与实效,让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。三是坚持育才树人,筑牢事业发展人才根基。社科联人才是社科繁荣的第一资源。要营造尊重人才、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,搭建中青年学者成长平台,支持青年才俊挑大梁、当主角,助力其成长为学科骨干与学术中坚。加强学术梯队建设,促进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,打造一支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富有活力的社科工作者队伍。同时,立足建筑文化、工业文化、地域文化等特色资源,挖掘时代价值,通过高水平学术讲座、前沿论坛、专题工作坊等活动厚植校园人文底蕴,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,为建设“更加美丽、更加包容、更加有为、更加幸福”的建大,注入源源不断的社科力量。

会上,陈瑞三代表学校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作报告。大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《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》和《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》,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委员和领导机构。郭长义当选为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主席,张佩栋、夏柏树当选为常务副主席,肖阳、彭晓烈、常春光当选为副主席,曹科研当选为秘书长。
来自学校社科工作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119名社科联代表参加了会议。